<var id="b17vt"></var><listing id="b17vt"></listing>
<var id="b17vt"></var>
<var id="b17vt"></var>
<cite id="b17vt"></cite>
<var id="b17vt"></var>
<var id="b17vt"><video id="b17vt"></video></var>
<cite id="b17vt"></cite>
<var id="b17vt"></var>
主頁 > 創投 > 文章正文
創投

2023,醫療健康投什么

發布時間:2023-03-01 13:57:13
冬逝春來,中國創投行業的開年盛會來了。新的一年,創投行業將面臨哪些挑戰?又將締造怎樣的商業傳奇?2023年2月24日-25日,由清科創業、投資界主辦的2023投資界百人論壇在三亞舉行,投資圈共聚一堂把脈不一樣的2023,聆聽浪潮新聲。

本場行業聲浪《醫療健康投資,浪里淘金 》,由杏澤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文溢主持,對話嘉賓分別為:

丹麓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陸勤超

博遠資本創始合伙人陶峰

元璟資本合伙人田敏

盛山資本CEO/合伙人于越

濟峰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余征坤

合力投資管理合伙人張敏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投資界編輯:

劉文溢:大家好!非常感謝清科跟投資界給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相聚溫暖的三亞,有機會在這場有趣有料有大咖進行討論,讓我們有緣跟很多老朋友相聚,同時又有機會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這次邀請到了很多醫療健康機構的大咖,首先讓我們由近即遠介紹一下大家自己跟自己的機構。

陸勤超:我是丹麓資本陸勤超,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本人是學臨床醫學的,丹麓資本是一家專注于醫療科技早期投資的機構,目前管理四只人民幣基金和一只美元基金,投資金額從幾百萬到六七千萬。

陶峰:我們博遠資本是專注于早中期醫療項目的投資機構,我們關注的方向除了嚴肅醫療比如生物醫藥、器械診斷之外,還有消費醫療、醫療領域的數字化,大數據、AI跟醫療的結合,以及醫療的金融、醫療的供應鏈等等。另外也包括生物技術在醫療領域以外的外溢使用,比如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等等。我本人也是在醫療行業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也是算是醫療投資行業的老兵。

田敏:大家好!元璟資本是一家綜合性的投資機構,我們實際上主要投健康,然后我們還在投科技、企業服務以及消費為。在醫療領域,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醫療跟技術相結合的領域。還有就是剛剛陶總也說到了,跟AI、大數據、互聯網結合的醫療領域,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于越:我們盛山資本主要聚焦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細分賽道除了創新藥、醫療器械等領域,我們還重點關注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

余征坤:我們濟峰資本也是專門投資醫療大健康領域的一個基金,主要投器械診斷、消費醫療還有新藥,以及最近比較熱的,像一些新藥或者科研上游檢測儀器和試劑,這些是我們主要關注的方向。大家如果在醫療大健康領域有募資需求,也歡迎跟我們聯系。

張敏:大家好。合力投資是一家專注于早期階段投資的機構,我自己本身做天使投資已經做了21年。我們是一家比較綜合性的機構,在過去幾年里我們主要專注于新能源、人工智能制造和醫療健康。

劉文溢:非常感謝幾位的介紹。我首先想請教一下陸總,因為丹麓資本早期技術布局方面做得不錯,70%投向創新的醫療技術,30%投向前沿的生物技術。請問一下陸總,如何把握早期風險投資?如何平衡你們投資的角度?有沒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陸勤超:我們丹麓首先比較重視趨勢研究跟預判,所以平時會關注政策方面大的方向,以及各相關領域和行業的一些動態。

第二,我們自己的目標。丹麓基本上做領投為主,獨立研究、獨立判斷;如果市場上我們經常見到某個子行業的案子比較熱的話,我們可能會刻意避開這個子行業。因為我們投早期的,如果現在已經這么熱了,幾年之后賽道可能就會過于擁擠了。所以,丹麓的研究是一個尋找藍海的過程。

第三,丹麓很側重從市場的應用角度去尋找剛需。丹麓70%投資在創新型醫療技術,我們會在臨床的應用場景當中,去尋找哪些場景是沒有滿足的,醫生和患者還有哪些剛需的;我們另外30%的創新藥投資也是針對沒有被解決的臨床需求。生命科學其實也是我們很關注的一個點,大的邏輯肯定還是進口替代,生命科學工具這塊進口產品也是占了很大比重。我們還是有興趣去看可能外資占了80%、90%甚至更多的市場,我們在里面尋找一些新的技術替代方案。

整體邏輯大概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判斷的過程之中,肯定還要考慮比如技術和產品線的可拓展性、子行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技術路線是否成熟,還有就是創始團隊。創始團隊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大部分還是基于這個團隊以前做了什么、,對于這個事情的愿景怎么看、為了短線的現金還是長線的事業。我們前期會做很多判斷,在這些判斷的基礎上,再去選擇與我們自己價值觀和理念相匹配的團隊。早期投資很多層面上,還是投人。

無論是天使還是早期階段,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風險并沒有釋放太多,根本還是在于早期判斷準才是最大的安全性。

劉文溢:感謝給我們傳授了三個獨門絕技:第一,帶著應用場景找技術,而不是反過來;第二,緊密圍繞臨床未滿足的需求;第三,就是看準人。

博遠資本涉獵得非常廣泛,創新藥、器械、生物醫學等等。同時把握這么多布局,博遠資本是如何打造團隊的,怎么樣做得又專同時又可以覆蓋這么多的方面?

陶峰:的確,應該說博遠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基金。我們是2018年開始做投資的,目前正在進行投資期的只是我們的第二期基金。但是我和我的合伙人,在過去的職業生涯當中最主要的takeaway,我想就是投資肯定不能重復過去的成功經驗。任何投資機構,如果站在過去的成功基礎上、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用過去的傳統思維做新的項目,肯定在未來不會有好的成績,所以還是要持續探索新的方向。

所以我們在整個機構的文化上面,非常鼓勵團隊去探索新的方向。我們也建立了一個比較坦誠的內部文化,新的方向的確有不確定性,我們并不能保證自己看得很準,因此鼓勵團隊成員把研究工作做好,然后經過充分的內部討論。我們所有的項目都全員一起討論,全員一起投票。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機制,能夠最大程度收集團隊的智慧和觀點,來幫助團隊做出最后、最準確的決策。

準確的決策上面,現在我想也是越來越要投那些不確定性比較大、但是如果成功了之后天花板比較高的賽道?,F在再想要求穩,投資一些似乎覺得成功概率比較大的事情,我覺得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獲得優秀回報的概率并不高。

正是由于我們這種比較坦誠透明、同時能夠讓所有同事快速成長的文化,我們很高興看到團隊在過去的五年中的快速成長:從成立之初的6位同事到今天二十多位同事,投資團隊由三四個人擴展到了十三四個人。除了一些個人原因之外,我們可以說業內人員流動率最低的機構。我覺得,這也是跟我們所建立的文化跟機制有比較大的關系。

劉文溢:感謝。接下來請教一下元璟資本的田總,剛剛您介紹了元璟資本具有深厚的互聯網背景和科技行業的認知,您如何看待未來數字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機會,尤其是在最近像ChatGPT的出現,其實對于任何行業都是非常大的沖擊力,您覺得顛覆醫療還有可能嗎?

田敏:基于我們的基金背景有非常深的互聯網和科技基因,我們進入醫療行業也在思考什么醫療機會是屬于我們的機會。剛剛進入醫療行業,我們主要從互聯網做切入。我們初期投的很多案子都是數字醫療相關的,或者跟數字化相關的這種醫療互聯網平臺相關的。

所謂的科技醫療賽道,我們認為其實是兩塊科技,一塊是底層的技術,就是剛剛提到的AI數據,比如說ChatGPT新的技術底層技術的出現;另外是指醫療本身的一個進展,比如說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像我們投的一些類器官、單細胞這樣的一些新的技術,其實是在于生物醫療領域的技術突破。們認為,可能在未來的醫療投資當中,這兩塊都會做一些深入布局。

從投互聯網醫療角度來看,我們投互聯網醫療也投了很多年,我們覺得其實前幾年的整個互聯網醫療發展在中國并不是特別好,一直到今天從初創公司來看跑出來的行業并不太多?;ヂ摼W醫療發展今天也應該已經超過差不多十年的歷史,但是跑出來的或者成功上市的機構其實也并沒有太多。也就是說,醫療行業它是一個強監管而且壁壘很高的行業,互聯網對于它的滲透遠不如其他行業來得那么快跟深入?;ヂ摼W、數據,以及這樣的底層新技術對于醫療行業的改變以及這樣潛力趨勢,我們是完全認可的。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樣的新技術對于這樣的醫療的改變一定是一個緩慢進程,而不是一個快速一蹴而就的過程。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要更加耐心去做一些布局,去看到一些新的機會。

最近三年,對于醫療行業互聯網化可能有一個加速的過程。我們看到了后續其實可能有更多的機會,推動互聯網數字影響醫療。另外科技的醫療,我們依然認為其實應該是醫療投資的核心,也就是說自己自身的新技術發展對于醫療推進作用。這一塊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一個領域。

劉文溢:我們也非常期待未來互聯網醫療更多企業可以跑出來。接下來想請教一下盛山資本于越,盛山資本在創新產業鏈有眾多的布局。在過去兩年整個創新藥市場遇冷前提下,您如何看待制藥上游行業的投資機會?是不是已經跨過了頂峰,或者未來還有持續的可投資機會嗎?

于越:謝謝!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投了不少創新藥公司,當然也正如您所說圍繞創新藥研發也投了不少CRO公司,我們特別希望投一個優秀的臨床CRO企業。因為今天制藥行業很大的瓶頸在于臨床,雖然說過去十年10億美元做一個藥,但迄今為止你會發現,可能成本已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其中很大的瓶頸在于臨床,臨床效益在我們看來是非常高的。今天很多創新藥公司,以科研為領頭人,面臨著融資困難的境遇,一方面是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是資金使用效率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創新藥公司手上挺有錢的,但怎么樣花這筆錢是很大的學問。臨床入組方案設計以及的溝通中,我們發現企業管理上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中間浪費的錢也很多。所以,某種角度來講中國的創新藥投資我是一如既往地看好,但看好之余,我可能更關注兩點:一,創新藥是否還有自己的創新技術;二,資金使用效率是否有提升?;蛟S我們作為資本方更應該多去幫助我們已經投過的創新藥公司,溝通怎么樣花好每一分錢,怎么樣讓臨床入組變得更快,怎么樣讓商業化做的更好。

回過頭,再回答一下創新藥的上游。我記得前面有嘉賓總結過,臨床CRO這十年成長地非???,為什么?隨著財務報表的巨大壓力,催生了臨床CRO整個產業。

最早的時候像羅氏、輝瑞,他們把創新藥部分放在自己表內,隨著臨床藥物研發成本越來越高,研發成功率卻沒有很大提升。上市公司壓力越來越大,隨后大家把很多臨床東西外包了,還有很多科研東西外包了,所以過去十年間全球的CRO公司持續成長。但你還會看到創新藥企他們現在仍活得比較艱難,因為他們的效率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特別好地提升。

劉文溢:您覺得生命儀器設備還有什么投資機會?

于越:從國產替代的角度來講,這里面我們覺得機會有,但生命儀器設備領域細分產品眾多,單產品市場規模并不大,未來也面臨橫向和縱向擴展的問題,大多數公司估值也不便宜了,所以比較難下手。

劉文溢:余總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收獲眾多企業,比如說平安好醫生。在國家倡導數字醫療經濟大背景下,您覺得數字醫療這一塊誕生現象級的公司嗎?除了網上賣藥保險之外是否會出現新的業態公司?

余征坤: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我對互聯網醫療總體偏謹慎。剛才說的平安好醫生我們投了??陀^地說,互聯網醫療最早一批的掛號網、后來轉型微醫,很多公司做了十幾二十年,整個賽道過去都不容易。我們看到真的跑出來IPO的平安好醫生是第一家。平安好醫生掛牌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他們宣傳是“中國移動醫療第一股”,就是IPO的第一股。之前阿里健康是港股借殼,京東健康上市更晚一點,當時平安好醫生作為第一股上市。下面說一下個人的觀點:一個商業模式早期可以不賺錢、可以說故事,這些都可以,好的商業模式最后要落地。

尤其未來幾年,我們往前看。說一點宏觀的,現在中外格局還有中國內部的這些宏觀的變化,未來幾年我的角度來說可能覺得資產的安全性、穩定性、流動性可能是我現在最看中的東西。我現在不會去投那些特別早期的,或去孵化特別早期的項目,那些不能落地的虛無縹渺的概念,至少未來的十年,在這個周期里面可能不太適合了。過去中國經歷了非??焖俚陌l展,外部環境相對比較友好,多種策略可以賺錢。未來十年,少數投資策略才能賺到錢,很多投資策略尤其過去成功的策略未必可以賺錢,因為環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我們策略不去變,這個東西挺難的。

所以,再回到所謂的互聯網醫療和數字醫療的時候,我們投資的時候不會因為你有互聯網醫療或者數字醫療四個字,不會因為這些概念給額外估值。本質上做什么、能夠實現多少收入跟利潤,我們按照估值來算,這是我們內部看的。

所以,互聯網醫療其實就有同樣的問題。我們看美國的互聯網醫療其實發展很好,有一大批公司市值很高,也算是曾經非常風光的公司。美國跟中國的互聯網醫療環境差很遠,最大的一塊就是保險公司的報銷。美國保險公司覆蓋得非常完整,比如說做糖尿病管理的保險公司真的可以付費,保險公司給你報銷。在中國,APP作為健康管理的工具指望醫保這個報銷,肯定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然后中國的商業保險公司現在相對來說,也不像國外那么健全。我覺得,很多互聯網醫療其實是沒有人買單的,這個就是最大的問題。你在中國,如果要買單得消費者自己買單。你做這種所謂的互聯網醫療,大多數都是慢病居多,因為真的重癥急癥都去線下醫療機構看,不能到互聯網醫療去,互聯網醫療針對慢病。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久病成醫?;颊呱r間長了,兩三年后跟醫生水平差不多,還要每個月付費監督患者吃藥、鍛煉、飲食、改變生活方式。這種東西對消費者而言他已經不需要了,因為他自己已經很專業了。所以對于他們來說,他不愿意去長期付費,因為互聯網醫療是要每年循環付的。

我覺得這個領域其實要做大不太容易,所以還是要找那些能夠盈利變現的模式。當然像京東健康,他們算做得不錯。平安好醫生之所以能成功,我覺得他們這些平臺不是一般的創業公司可以借鑒的。平安背后有一個金主爸爸,是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非常強的政府關系,包括線下的醫療機構,這個醫療保險有一個金主爸爸支撐可以做起來。京東、阿里不用說,他們自帶流量。他們做互聯網醫療有一些獨特的優勢跟方法,這是互聯網醫療。

數字醫療也是一樣的,美國也挺火,中國很多人做數字醫療,比如:有些人用來治療抑郁癥等等。但是數字醫療本身落地還是看數字醫療產品,或者這個服務對于患者帶來多大的受益,能不能收到錢,而且最后自己能不能賺錢。投資,我們還是不能去追熱的概念,還是要冷靜看待比較熱的方向,尤其未來的十年,這個策略可能更加的重要。

劉文溢:感謝這些方面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最后一個問題,問一下張總,是否可以分享一下硬科技領域投資?硬科技領域投資跟生物醫藥投資是否存在共性,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未來醫療跟硬科技結合的交叉學科的領域投資呢?

張敏:我們內部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合力投資是不是適合做硬科技做醫療健康項目,包括有些LP曾經也和我們探討過。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到現在還能夠活著,并且投出了一些上市公司還有比較知名的企業,最關鍵的還是早期投資做得好。

早期投資(尤其天使投資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尤其天使投資人對于人和團隊的理解、行業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先明確了天使投資的特點,才能回答合作的問題以及兩個行業跨界的問題。

我們在硬科技還有醫療健康領域發力,是從三到四年前開始的。我們本身其實比較喜歡投跨界的東西,比如說醫療健康和人工智能就是其中一類。假如說我們去跟李開復老師或者相關領域的大咖聊這類項目,很有可能一個小時內他們就已經看得很透了。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生存空間了呢?其實我們跟創業者是一樣的,要想辦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天使投資一定要專注“結合點”。我們一開始的專注方向很明確就是人工智能、硬科技和其他行業的結合點以及應用點。

另一方面,今后十幾年,靠砸幾億美金搞流量的方式可能逐漸行不通了,盡管這種現象依然會有,但不是天使投資這個階段玩得起的。早期投資人還是要投距離資本更近的、具備明確應用場景的行業項目。技術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區分什么是單純的生物醫療、什么是單純的合成生物學。概念天天聽,項目和創始人們的理念體系也是從概念開始形成的,但事實上,很多東西是在交叉雜糅后再并投入使用的。就好像ChatGPT,剛出來時每天被各種問題塞滿,你會發現它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我們暫且不論它能否有非常突出的單一變現能力,但把它用在各個地方能看到很多可發展的機會,這就是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把它放在器材上、放在診斷上可以產生很大的收益。

另外,我認為至少在今后五年里,流通性是非常重要的。

劉文溢:商業化兌現的問題,應該大家非常頭疼的話題。

非常感謝幾位的分享,最后我們用一點時間,來展望一下未來。因為經過過去三年的一些考驗,其實大家在信心面發生很大的變化,作為我們在座的,可能一個方面給自己鼓勁,另外一個方面著手拉著LP持續堅定看好醫療投資,另外一個方面安撫受傷的被投企業。我想問一下大家,2023年怎么樣看待醫療行業投資機會,同時希望幫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五年行業的投資機會或者大家怎么樣看待?看好還是看衰?這次要不然我們從張總開始。

張敏:這個內部討論了很多次,今后這一段時間,因為當年有一個很有名的模式toVC。不知道專注醫療的朋友對它理解是不是深刻,但作為互聯網投資出身的我們,對toVC的了解太深刻了。很多企業都是toVC的模式,一般到C輪D輪可以有盈利,但再往后就會進入一個困難的境地。toVC的模式是隨著投資熱出現的toVC,相信在醫療領域也會存在。這是個很正常的模式,但接下來需要評判和審視toVC是否還是更快或更有效且清晰的盈利模式了。

我們從私募基金或者VC、PE領域的視角出發,十年前也有很多人投醫療,卻沒有把它稱為熱點,難道說醫療這個熱點已經過去式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醫療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但為什么到現在大家才開始廣泛地討論醫療健康呢?

我覺得從天使的角度非常坦誠地說,要從流通的終點倒推上來看。我們握著LP的資金,為他們賺取回報是分內的事情,所以我們同時也必須關注二級市場,必須看二級市場的流通性廣口在做什么,他們有機會,我們才有機會。為什么我們說中國的注冊制對中國經濟改革轉型很重要,因為沒有它就沒有我們??纯词?、二十年前,為什么只有美元基金掙錢?因為它可以上市有流通性,如果沒有流通性,我們做的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所以2023年我們非常盼望和期待中國的二級市場注冊制真正落地,給我們帶來流通性的變化,如果沒有流通性,toVC也會變成泡影。

第二,投資細節來說,人工智能+制造、新能源、醫療健康是我們側重關注的方向,尤其醫療健康是我們一直看好的板塊,當然主要也是考慮二級市場的反饋以及具體項目到C輪、D輪時的情況。我們堅決看好人工智能和其他硬科技學科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并且這個應用場景結合點和資本流通的距離越近越好,如果是在兩三年里就可以看得到現金流的話,會是最好的選擇,這是我們2023年在選擇項目時比較重要的考量標準。

余征坤:醫療行業不只是2023年看好,我對醫療行業終身看好,醫療行業確實無論國家發生什么事情,或者人類發生什么事情都有結構性的機會。比如說前幾年情況不太好,但我們也有一些很賺錢的企業,像九安醫療去年賺170億。疫情過去了,很多公司恢復了,比如我們投資的翔宇、澳華等。醫療,永遠存在結構性機會。中國未來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的時間都會走向人口老齡化,預計2058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35%,就是每三個人里面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到時候在座很多已經到那個年齡段了。老齡人對于醫療有一個二八消費現象,而中國未來三四十年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這個行業挺好,具體的方向我們看好的還是比較多,首先說一下創新的東西,比如我們現在看一些生物育種。我們也投了一個生物育種公司。當時正是二十大報告那天,我當天看了兩遍二十大報告,面提到了新的行業、新的機會,以及作為投資人可以抓住什么機會,確實提到了大量的主糧安全這樣的字眼,包括生物育種,我們就找到了一個院士生物育種團隊。像這樣的一些新的方向,還有可能一些硬科技跟醫療結合的,比如說芯片,芯片可能跟一些醫療設備器械對接的東西。這些方向壁壘比較高,也是我們看好的方向。

另外,我再強調一下,我們主要投資那些四年之內可以去A股報IPO的公司。我們未來很少會去投美股跟港股的機會,決然選擇了A股IPO的機會,以應對宏觀的變化。我們策略非常簡單,如果非要總結成一句話,四年之內可以A股報IPO項目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標的。

于越:真的有嗎?帶上我們。今天特別強調技術領先性,但技術在一個企業的影響因素里我想應該不會超過20%或30%。怎么樣定義一個醫療企業是好企業?這里面包含了太多東西,創始人的格局與文化、執行力、商業化能力等等,這些我想不管是醫療行業還是別的行業都是一模一樣的。

再回過頭我們說醫療行業大的機會,未來我們比較看好的是三個方向:一,怎么樣增加消費者的付費能力,現在醫保是最大的支付方,但也面臨著控費的巨大壓力。如何將場景進一步拓寬,比如拓展到基層醫療市場以及個人居家市場,未來看看如何結合商??赡苁呛苡袡C會的。

二,企業當中怎么樣能夠真的非常高效地完成研發和生產。比如醫療器械這兩年特別火,醫療器械首先是器械公司,生產制造先要搞定,然后是醫療公司,再回過頭是在醫療里面搞生產,怎么樣搞定生產的連續性,事實上是方方面面的問題。

最后,我們關注的是能夠提高所有企業生產效率的一些企業,比如說我前面提到的醫療行業臨床效率比較低,數字化的臨床CRO一定是未來長遠的方向,包括怎么樣更好的招募入組等等,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生產效率的事情,這些企業也會是醫療行業的巨大機會。

田敏:這邊對于醫療行業,是長期看好的,可以簡單的做兩類劃分。一類是硬科技屬性比較強的,包括跨界,也包括本身屬性就非常硬科技的那一類。這一類,我們持續投一些偏早期的,對于它的盈利稍微來說更看長遠的一些機會:另一類主要是指醫療服務的,比如說剛剛提到的CRO跟臨床。這些可以較快產生收入利潤的公司,我們會專注看一些與互聯網結合可以在產業鏈上產生效率提升,以及跟數字結合能夠去改變一些傳統產業鏈上目前沒有能夠達到最優效率,同時又不是一種原來互聯網燒錢的模式,而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模式。拿單更快的、產生收入利潤的公司,以及一些醫療的上游像生產、制造,這一塊我們可能都會做一些關注。

以終為始,我們這個行業還是要以退出來看投資。在醫療當中,我們2023年可能會更加關注整個退出路徑的清晰度,以此規劃我們整體的投資。

陶峰:前面很多同事提到了老齡化,關于老齡人口結構變化我補充一點,現在正進入60歲、65歲的人群,即將成為醫療健康消費高峰的人群,應該說跟40、50后,十年前的這代人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他們對于生活的醫療治療要求、他們的消費意愿消費能力,以及他們對于什么是好產品、好技術的認知能力,都不是以前那幾代老人可以比的。其實這是做高端醫療投資的投資人過去十年、二十年碰到的一個非常痛苦的問題。就是除了一些救命的藥,可能還有一些高端的醫療消費需求。中國三四線城市存在大量的有病不看,或者只看醫保支付部分的情況,這個情況我覺得會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將發生巨大改變。我覺得,其實醫療行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雖然過去15年醫保擴容,我們已經把這個盤子做大了,最近五年大家對于這個盤子的結構做了一定調整,但是下一輪盤子的做大會隨著這批人進入老年之后進一步實現,當然這個結構跟過去十年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在方向上我也非常同意前面幾位同事提到的,現在都是希望投離錢近、退出快的項目。我覺得同時還是要堅持投難的、和需要時間積累的事。在具體的細節上面,當然我剛才已經講了很多了,但是我想除了大家前面提到的一些新技術、跨界等等,近年來我跟很多產業界人士有非常多的交流,我發現很多企業家目前把眼光放在海外,他們發現自己的產品技術方面的能力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國際競爭力。事實上,在中國周邊很多區域乃至全球很多區域,中國企業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理念、服務能力應該說都處在一個領先十到二十年的水平。而中國的這批具有這樣的能力的企業家,往往也在跨國企業有多年的熏陶,也有很好的合作和經銷商的基礎,我覺得可能接下來中國企業走這一步,除了在國內的進口替代以外,也許走向國外的中國替代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和美元投資人交流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問,說下一個中國在哪里,本來我跟他們說沒有下一個中國,麥肯錫老兄說得好,下一個中國就是中國。

陸勤超:大家講得很充分,基本上我也認同。既往的十年二十年,除了外貿類,中國醫療醫藥很多就是內循環為主,比較少走到海外。出海對于醫療醫藥產業來說算剛開始。當下的中國,消費升級、老齡化,使得這個內循環市場空間越來越大,再加上出海的機會,我們肯定非常堅定看好醫療醫藥的賽道。從丹麓自己關注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高端技術的替代、上游的原料、核心零部件等;另外,從生活方式醫學化的角度,數字療法延伸到家庭這條線,也就是醫用到家用的延展我們非常關注;還有就是支付方式,比如商保有關的創新支付。

從病種來看,我們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帶來很多疾病譜的變化。比如很多人用眼過度、聽力衰減,還有其他老齡化帶來的疾病等。我們不同基金在眼科領域投了五個,呼吸和危重癥領域投了四個,逐漸丹麓在細分疾病領域形成比較深的生態圈。謝謝大家,也非常感謝清科的邀請。

劉文溢:非常感謝幾位大佬的輸出,我發現我們的Panel集齊了孵化輪、天使輪、A輪、中后期的投資。我們既是投資人也是創業者的最佳合作伙伴,從基金角度出發,在座跟我一樣也是創始人角色,我們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希望將來日子里面有機會跟大家一起攜手共進,浪里淘金。謝謝!



搞黄色不要钱线上观看